一、底盘维护:聚焦 “防锈、防变形、防卡滞” 底盘作为移动载体,长期存放易受潮气、杂质侵蚀,需从清洁、防护、关键部件保养三方面入手: 彻底清洁与除锈 先用高压水枪冲洗底盘表面的泥沙、污垢、作业残留的积水(重点清理轮毂、悬挂、刹车盘、传动轴等缝隙处),避免杂质长期附着导致锈蚀。 检查底盘车架、焊缝、螺栓连接处、刹车系统等部位,若发现轻微锈蚀,用细砂纸打磨除锈后,补喷防锈漆(选择与底盘原厂漆同类型的防锈涂料,重点覆盖焊缝和易磨损部位);若锈蚀严重,需先除锈再涂底漆 + 面漆,必要时更换受损部件。 轮胎与轮毂维护 轮胎:充气至厂家标注的标准气压(通常在底盘铭牌或轮胎侧面标注,比日常使用气压略高 5%-10%,避免长期存放亏气变形);在轮胎下方垫木块或专用轮胎支架,使轮胎脱离地面,防止单点长期受压导致胎面变形、老化;若露天存放,需用遮光布遮盖轮胎,避免阳光直射加速橡胶老化开裂。 轮毂与轴承:清理轮毂表面的灰尘和锈蚀,检查轮毂螺栓是否紧固,必要时用扳手按对角线顺序复紧;对轮毂轴承(若为可维护型)加注指定型号的润滑脂(如锂基润滑脂),确保轴承内部无干涩,防止长期存放卡滞。 传动与制动系统保养 传动部件:对传动轴、万向节、悬挂关节、转向拉杆等活动部位,加注润滑脂(按厂家规定型号),确保关节处灵活无卡滞;检查传动皮带(若有),若皮带老化、有裂纹需更换,无问题则放松皮带张力(避免长期紧绷导致弹性下降)。 制动系统:检查制动液液位,确保在 “MAX” 和 “MIN” 之间,若制动液过期(通常有效期 2 年)需更换;踩下制动踏板,检查刹车是否灵活,松开后是否完全回位,避免制动分泵卡滞;清理刹车盘、刹车片表面的灰尘和锈蚀,若刹车片厚度不足(≤1.5mm)需更换;长期存放前可轻踩刹车,使刹车盘表面形成一层薄氧化膜,减少锈蚀。 底盘其他防护 若存放环境潮湿,可在底盘下方放置干燥剂或生石灰,吸收地面潮气;若露天存放,需用砖块垫高底盘(离地≥10cm),避免地面积水浸泡底盘。 检查底盘排水孔(若有)是否通畅,确保内部积水能顺利排出,防止积水残留导致锈蚀。
二、控制系统维护:聚焦 “防潮、防氧化、防短路” 控制系统(含控制面板、接线端子、传感器、电机 / 发动机控制模块等)多为电气部件,长期存放易受潮、氧化,需重点做好密封、清洁和防护: 彻底清洁与密封 用干布(禁止用湿布)擦拭控制面板表面、控制箱内部的灰尘、油污,避免灰尘堆积导致散热不良或短路;清理控制面板按键缝隙处的杂质,确保按键灵活。 检查控制箱密封性能,若密封胶条老化、破损,需更换新胶条;关闭控制箱门后,用防水胶带缠绕门框边缘(仅长期存放时使用,启用前拆除),增强密封性,防止潮气进入。 对裸露的接线端子、插头,用干布擦拭干净后,涂抹导电膏或防锈剂(避免氧化导致接触不良),然后用绝缘胶带或专用保护套包裹,防止灰尘和潮气侵蚀。 电气部件专项防护 电源管理:断开总电源开关,拆除外接电源线(若有),将电源线接头整理包扎好,避免接头氧化、进水;若控制系统含内置蓄电池(如应急启动电池),需断开蓄电池负极,每月补充充电 1 次(保持电压在 12.5-13V),电极桩头涂抹凡士林,防止硫化锈蚀。 传感器与仪表:检查流量、扬程、温度等传感器的接线是否牢固,传感器探头是否清洁,若有污垢用干布擦拭;校准仪表显示(存放前记录初始数值,便于启用时核对),确保仪表无卡滞、无损坏。 电机控制(若为电机驱动型):检查电机接线盒内的接线端子,紧固松动的螺栓,涂抹防锈剂;在电机内部放置硅胶干燥剂,防止绕组受潮短路;每月可通电空载运行 10 分钟(若环境允许),利用电机自身热量驱散潮气。 功能测试与状态保持 存放前进行 1 次全面功能测试:启动控制系统,检查一键启动、停止、报警(低油位、超温、过载)等功能是否正常,确保无故障后再断电封存。 在控制箱内放置 1-2 包硅胶干燥剂(定期更换,若受潮变色需及时更换),吸收箱内潮气,防止电气部件受潮老化。

三、长期存放期间的定期检查(每月 1 次) 底盘:检查轮胎气压是否正常,必要时补气;手动转动轮胎,检查轮毂轴承有无卡滞;查看底盘锈蚀情况,若环境潮湿需补喷防锈剂。 控制系统:检查控制箱内干燥剂是否失效,及时更换;测量蓄电池电压,不足时补充充电;用手轻轻按压控制面板按键,确保无卡滞。 整体:检查存放环境是否干燥、通风,若有积水或潮湿,及时调整存放位置或增加干燥剂。 四、启用前的关键复核(必做) 底盘:拆除轮胎下方的垫块,放掉轮胎多余气压至标准值;检查制动系统是否灵活,传动部件有无卡滞,必要时补充润滑脂;冲洗底盘表面的灰尘和防锈剂残留。 控制系统:拆除控制箱的防水胶带和干燥剂,连接蓄电池和电源线;用万用表检测接线端子绝缘电阻(≥1MΩ),确保无短路;启动控制系统,测试所有功能是否正常,仪表显示是否准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