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中国·贝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移动泵车官方网站!
工厂全景
24小时热线: 0570-3010606 15336738223
位置 :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技术新闻
如何保证移动泵车在抗洪救灾现场的排水效率?
2025-08-26
 在抗洪救灾现场,移动泵车的排水效率直接关系到灾情控制速度,需从 “设备匹配、现场优化、操作规范、动态调整” 四个核心维度系统规划,具体可通过以下 8 项关键措施保障:

一、前期:精准匹配设备,避免 “大马拉小车” 或 “小泵扛大活”

设备选型是效率的基础,需根据现场积水特性(量、深度、杂质)选择适配的移动泵车,避免因设备性能与需求不匹配导致效率浪费:

  1. 按 “积水总量与排水需求” 选排量
    提前估算积水区域的总水量(面积 × 平均深度) 和 “允许排水时长”,确定所需泵车的额定排量(如每小时 500 立方米、1000 立方米) 。例如:10000 立方米的积水需在 10 小时内排完,应至少配备总排量≥1000 立方米 / 小时的泵车(可多台并联),避免单台小排量泵车 “低效运转”。
  2. 按 “积水深度与杂质” 选泵型
    • 浅水区(积水深度<0.5 米)或含大量泥沙、杂物(如树枝、垃圾):优先选 “自吸式污水泵车”,其吸水口带滤网且叶轮抗堵塞,避免频繁因杂质卡堵停机。
    • 深水区(积水深度>1 米)或清水区(如雨水):可选 “离心泵车”,扬程更高、排量更稳定,适合快速抽排。
  3. 按 “动力类型” 适配现场条件
    • 无外接电源区域(如偏远村落、河堤):用柴油动力泵车,避免依赖临时供电导致断电停机;
    • 城市内涝(如小区、道路):优先用电动泵车(噪音小、续航稳定),但需提前规划电缆铺设或配备发电机,确保电力持续。

二、现场:优化作业布局,减少 “无效损耗”

合理规划泵车停放、管路走向和吸水 / 排水位置,可大幅降低水流阻力、避免资源浪费,提升整体效率:

  1. 泵车停放:“近水、高稳、短管路”
    • 靠近积水核心区:泵车与吸水点的距离≤进水管长度(一般不超过 10 米),减少进水管路的沿程阻力(距离越远,吸水效率越低);
    • 停在高地势硬地面:避免停在低洼处(防止雨水倒灌设备)或泥泞地(防止陷车导致停机),同时确保泵车水平放置(倾斜会导致泵体进气,降低吸水能力)。
  2. 管路布局:“短、直、少弯”,减少阻力
    • 进水管:用直径≥泵车进水口的管路(如泵口直径 150mm,管路选 150mm 或 200mm),避免 “细管接大泵” 导致吸水不足;管路尽量直铺,减少 90° 弯头(每个弯头会增加约 5% 的水流阻力)。
    • 出水管:排水口需高于积水液面 1.5 米以上(避免排水回流),且出水管末端远离吸水点(防止 “循环抽排”,即排出的水又流回积水区);若排水距离远(如超过 50 米),需用变径管路(末端直径略大于前端)或增加增压泵,避免水压衰减。
  3. 吸水点:“深、净、稳”,保障进水连续
    • 吸水口深度:放入积水下方 30-50cm 处(避免吸入空气导致 “气蚀”,影响排量),且远离水底(防止吸入泥沙堵塞泵体);
    • 清理周边杂质:提前用网兜或滤网围住吸水点(滤网孔径≤1cm),清除周边树枝、垃圾,避免杂质进入泵体;若积水含沙量大,可在吸水口处铺垫沙袋(过滤泥沙)。

三、操作:规范运行,避免 “人为低效”

操作过程中的细节把控直接影响设备发挥,需严格按流程执行,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停机或排量损耗:

  1. 启动前:确保 “满水启动”,避免干磨
    自吸式泵车启动前需向进水管和泵体内注满清水(排尽空气),否则会出现 “空转”—— 不仅无排水,还会磨损泵体密封件,导致后续吸水能力下降。
  2. 运行中:保持 “额定参数”,不随意调参
    • 流量与压力:按泵车额定参数运行(通过出口阀门调节,而非频繁启停),避免 “超负荷”(压力超过额定值会导致管路爆管)或 “低负荷”(流量过低会导致泵体温度升高,影响寿命);
    • 避免频繁停机:短时间内(如 10 分钟内)频繁启停会导致进水管内水流中断,每次重启需重新排气,浪费 10-15 分钟效率,若需暂停,建议间隔 30 分钟以上。
  3. 实时清堵:快速处理 “排量骤降” 问题
    若发现出水量突然减少(如从满管流变为半管流),需立即停机检查:
    • 优先查进水管:是否被杂物堵塞(如塑料袋缠住滤网),或吸水口露出水面(积水下降导致);
    • 再查泵体:打开泵盖检查叶轮是否卡入硬物(如石子、金属片),清理后重新注水启动,整个过程控制在 15 分钟内,减少停机耗时。

四、动态:根据灾情变化调整,保障 “持续高效”

抗洪现场积水情况(水位、范围、杂质)会实时变化,需动态调整作业方案,避免 “一成不变” 导致效率下降:

  1. 水位下降时:及时调整吸水点
    当积水深度从 1 米降至 0.3 米时,需将吸水口下移(如用延长管连接),或移动泵车至积水更深的区域,避免吸水口 “吸空”(吸入空气导致排量骤降);若积水分散成多个小水坑,可将多台泵车 “分片作业”,而非集中在一个水坑(避免部分泵车闲置)。
  2. 杂质增多时:加强过滤与清理频率
    若降雨导致积水携带大量泥沙、垃圾,需缩短滤网清理间隔(从每 2 小时清理一次改为每 1 小时一次),或在进水管前增设 “二级过滤”(如在滤网外再套一层粗网),减少杂质进入泵体的频率,降低停机清堵次数。
  3. 多泵协同:优化 “并联 / 串联” 方案
    • 当积水面积大、单泵覆盖不足时:采用 “多泵并联”(多台泵车从同一积水区吸水,共用一条出水管),需确保每台泵车的额定压力一致,避免因压力差导致部分泵车 “倒灌”;
    • 当积水深度大、扬程不足时(如地下车库排水,需将水排至地面):采用 “多泵串联”(前一台泵的出水口连接后一台泵的进水口),提升总扬程,确保排水顺畅。


五、保障:做好设备维护与人员配合,减少 “非战斗损耗”

  1. 设备维护:提前预防故障
    • 定期检查:每 1 小时检查一次柴油泵车的油量、机油液位(避免缺油停机),电动泵车的电缆绝缘层(防止漏电导致停机);
    • 备用件准备:携带易损件(如滤网、密封圈、叶轮)和工具(如扳手、螺丝刀),若泵车密封件损坏,可快速更换(10 分钟内完成),避免因缺件导致长时间停机。
  2. 人员配合:明确分工,减少衔接耗时
    组建 “1 车 3 人” 作业小组(1 名操作员、1 名观察员、1 名辅助员):
    • 操作员:负责泵车启动、参数调节;
    • 观察员:实时监控水位、出水量,发现异常及时提醒;
    • 辅助员:负责清理滤网、搬运工具,确保出现问题时 “有人手、不慌乱”,减少因分工不清导致的效率延误。

总结

保证移动泵车排水效率的核心逻辑是 “精准匹配 + 优化布局 + 规范操作 + 动态调整”—— 前期选对设备、现场布好管路、操作减少失误、后期跟着灾情变,同时通过设备维护和人员配合减少停机损耗,才能让移动泵车在抗洪救灾中最大化发挥 “排水主力军” 作用,快速控制灾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