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前期准备:确保设备 “能启动、能作业”
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是避免设备故障、保障安全的关键,主要包括环境勘察、设备检查、人员分工三部分:
-
现场环境勘察(核心前提)
- 明确积水参数:用测深仪、卷尺测量积水深度(避免泵体吸水口暴露或被淹没过深)、积水面积,估算总积水量,结合泵车排量(如 2000m³/h)确定预计排水时长。
- 确认排水路径:规划 “吸水点→泵车→排水点” 的路线 —— 吸水点需选在积水较深、无尖锐杂物(如钢筋、石块)的位置;排水点需远离居民区、农田,优先对接市政管网、河道或空旷低洼区域(避免二次内涝)。
- 排查安全隐患:检查作业区域是否有漏电(如附近电线杆倾斜、积水中有电线)、塌方风险,若存在漏电,需先联系电力部门断电,再进入现场。
-
设备全面检查(避免开机故障)
- 动力系统:检查柴油发电机组的油量、机油量、冷却液,启动发电机空载运行 5-10 分钟,观察转速、油压是否正常(确保供电稳定)。
- 泵体与管路:
- 检查水泵(离心式 / 轴流式)的叶轮是否卡顿、密封件是否完好(防止漏水);
- 连接吸水软管(需选择耐高压、抗磨损的软管),确保接口用卡箍固定牢固,软管无破损、弯折(避免吸气导致排水效率下降);
- 若抽排含泥沙、杂物的积水,需在吸水口加装滤网(孔径 5-10mm),防止杂质堵塞泵体。
- 辅助设备:检查照明(夜间作业)、监控摄像头(观察吸水口情况)、应急警示灯是否正常,确保作业区域有明显警示标识(避免无关人员靠近)。
-
人员分工(明确责任)
- 1 名主操作手:负责启动、调节泵车参数(如转速、排量),监控设备运行状态;
- 1-2 名辅助人员:负责检查软管接口密封性、清理吸水口滤网杂物、引导排水方向;
- 1 名安全监督员:观察现场环境(如水位变化、是否有漏电),遇紧急情况立即下达停机指令。
二、现场部署:让设备 “对准水、排得出”
部署的核心是 “优化吸水与排水路径”,确保泵车高效作业,具体步骤如下:
- 停放泵车:将泵车停放在地势较高、坚实的地面(避免积水浸泡底盘或车辆下陷),车身与吸水点、排水点连线尽量成直线,减少软管弯折;若现场泥泞,可在车轮下垫钢板或碎石,增强稳定性。
- 布置吸水系统:
- 将吸水软管一端连接泵车吸水口,另一端安装浮筒(确保吸水口始终在水面下 30-50cm,避免吸入空气),缓慢放入积水区;
- 若积水较浅(不足 30cm),可挖掘临时吸水坑(深度 50cm 以上),将吸水口放入坑内,提升吸水效率。
- 布置排水系统:
- 若排水点较近(100 米内),直接连接排水软管,将出水口对准排水区域,确保出水口高于水面(避免河水 / 积水倒灌);
- 若排水点较远(超过 100 米),可通过多节软管串联,或使用 “接力排水”(多台泵车依次传递积水),中途需在软管接头处加固,避免压力过大导致脱落。
- 排气操作:启动水泵前,打开泵体顶部的排气阀,向吸水软管内注水(或启动真空泵),排出管道内的空气 —— 若管道内残留空气,会导致 “气蚀”(损坏泵体叶轮),甚至无法吸水。
三、开机排水:按流程启动,逐步调至满负荷
开机需遵循 “先动力、后水泵” 的顺序,避免设备过载,步骤如下:
- 启动动力系统:主操作手启动柴油发电机组,待转速稳定(通常为 1500 转 / 分钟)、电压正常(380V)后,合上水泵电源开关。
- 低负荷试运行:将水泵转速调至额定转速的 50%-70%,运行 5-10 分钟,观察:
- 吸水是否正常(看压力表,真空度稳定在 - 0.06 至 - 0.08MPa 为正常);
- 软管接口是否漏水、抖动(若漏水,需停机后重新加固接口);
- 电机、泵体是否有异常噪音(如异响,可能是叶轮卡杂物,需停机清理)。
- 满负荷排水:确认试运行无问题后,逐步将水泵转速调至额定值,进入满负荷作业;辅助人员需每 15-20 分钟检查一次吸水口滤网,若发现杂物堵塞(如塑料袋、树枝),立即停机清理(避免水泵过载)。
四、运行监控:实时应对现场变化
排水过程中需动态监控 “设备状态” 和 “积水变化”,及时调整操作,核心监控要点如下:
- 设备参数监控:主操作手通过仪表盘观察:
- 转速:保持在额定转速(如 1500 转 / 分钟),避免过高(损坏电机)或过低(降低排量);
- 油压:柴油发电机油压需在 0.2-0.5MPa,低于 0.2MPa 可能是机油不足,需停机补充;
- 水温:发动机水温不超过 95℃,超过则需停机冷却(避免发动机过热)。
- 积水水位监控:辅助人员每 30 分钟测量一次积水深度,记录水位下降情况:
- 若水位下降缓慢(低于预期),检查是否有吸水口堵塞、软管弯折,或需增加泵车(多台并联作业);
- 若积水即将排尽(水位低于 30cm),提前降低水泵转速,避免吸水口暴露导致 “空转”(空转 10 分钟以上会损坏密封件)。
- 应急情况处理:遇以下情况需立即停机:
- 现场出现漏电(如设备外壳带电、积水有触电迹象);
- 软管破裂、接口脱落(大量漏水);
- 发动机、水泵出现剧烈震动或异响;
- 接到撤离指令(如堤坝险情加剧、水位突然上涨)。
五、停机撤离:保护设备,恢复现场
积水排至目标水位(如道路无积水、低洼区水位低于房屋地基)后,按 “先停泵、后停动力” 的顺序操作,避免设备损坏:
- 逐步停机:先将水泵转速降至额定值的 50%,运行 3-5 分钟(让泵体逐步冷却),再关闭水泵电源开关;等待 10 分钟后,关闭柴油发电机组(避免发电机高温停机)。
- 清理设备:
- 拆卸吸水、排水软管,冲洗软管内的泥沙、杂物(若抽排过污水,需用清水冲洗泵体,防止腐蚀);
- 检查泵体、叶轮是否有损坏,若有轻微磨损,需涂抹润滑油保护;
- 排放柴油发电机组的冷却液(若冬季作业,避免冻裂水箱),补充机油、柴油(为下次作业做准备)。
- 撤离现场:
- 收回所有设备(软管、滤网、浮筒),整理装车,确保无遗漏;
- 清理作业区域的垃圾(如包装袋、杂物),恢复现场环境;
- 向指挥中心汇报排水情况(如排水总量、用时、现场剩余积水情况)。
关键操作注意事项
- 安全第一:操作人员必须穿绝缘靴、戴绝缘手套(避免漏电),严禁在泵车运行时攀爬车辆或拆卸软管;
- 禁止超载:不可强行抽排超过泵车额定扬程(如 30 米)的积水,避免电机过载烧毁;
- 恶劣天气应对:遇暴雨、大风(风力超过 6 级),需暂停作业,将泵车转移至地势较高的安全区域,固定车辆防止侧翻。
通过以上标准化操作,移动泵车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最大化发挥排水效率,为抗洪救灾争取宝贵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