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作业前后的即时维护(关键防堵环节)
-
作业前检查
- 清理泵腔与进出口:检查泵体内部是否有残留杂物(如石块、树枝、塑料袋),避免启动时卡住叶轮;检查吸入管、排出管内是否有堵塞,确保水流通道畅通。
- 检查叶轮灵活性:手动转动泵轴(或通过电机点动),感受叶轮转动是否顺畅,无卡滞、异响,若有异常需拆解排查(可能是叶轮与泵壳间隙过小或异物卡入)。
- 密封件预检查:查看机械密封或填料密封处是否有渗漏痕迹,若为填料密封,需提前调整松紧度(以每分钟渗水 3-5 滴为宜,过紧会加剧磨损,过松则影响真空度)。
-
作业后即时清洁(防腐蚀核心)
- 冲洗泵体:无论排水介质是否清洁,作业后必须用清水冲洗泵腔(通过进出口反向注水或外接水管冲洗),重点清除残留的泥沙、淤泥、化学杂质(如污水中的腐蚀性物质),避免长期附着导致叶轮、泵壳腐蚀或结垢。
- 排空积水:若泵体有放水阀,需打开排出腔内残留积水(尤其是冬季或低温环境,防止结冰胀裂泵体);对于自吸式泵体,需排空自吸装置内的积水,避免内部部件生锈。
二、定期拆解检查与磨损维护(减磨损核心)
根据作业强度(如每 30-50 小时作业后,或每季度)进行一次拆解检查,重点关注以下部件:
-
叶轮与泵壳
- 磨损检查:查看叶轮叶片是否有缺口、变形、磨损(尤其是叶片边缘和背面,易因泥沙冲刷受损);检查泵壳内壁是否有划痕、凹坑(若磨损严重,会导致泵体效率下降,流量 / 扬程降低)。
- 平衡校验:若叶轮磨损不均匀(如单侧磨损),需检查叶轮平衡状态,失衡会导致泵轴振动加剧,进而磨损轴承,必要时进行动平衡校正或更换叶轮。
- 间隙测量:测量叶轮与泵壳(或密封环)的配合间隙,若间隙超过手册规定值(通常为 0.1-0.5mm,依型号而定),需更换密封环或叶轮,避免高压水回流导致效率损失。
-
泵轴与轴承
- 泵轴检查:查看轴表面是否有划痕、锈蚀或弯曲,轴颈处(与轴承配合部位)是否磨损;若轴弯曲,需进行校直或更换,否则会导致叶轮偏磨、密封失效。
- 轴承保养:
- 滚动轴承:检查是否有异响、过热(运行时温度超过 70℃需警惕),定期加注润滑脂(如锂基润滑脂,按型号要求选择黏度),注意用量(填满轴承腔 1/2-2/3 即可,过多易发热);若轴承磨损、游隙过大,需整体更换。
- 滑动轴承:检查轴瓦磨损情况,确保润滑油路畅通,避免干磨导致轴瓦烧毁。
-
密封系统维护(防渗漏核心)
- 机械密封(主流密封方式):
- 检查动环、静环表面是否有划痕、裂纹或磨损,若密封面损坏会导致渗漏,需整套更换(不可单独换单环,否则密封效果差)。
- 检查弹性元件(弹簧、波纹管)是否老化、断裂,确保其能紧密压紧密封环;清理密封腔,去除杂质,避免杂质卡滞影响密封。
- 填料密封(部分老式泵体):
- 定期调整填料压盖松紧度,确保渗漏量合理(每分钟 3-5 滴),过紧会导致轴套磨损和发热,过松则漏水严重。
- 若填料磨损(如出现硬化、断裂),需及时更换(更换时填料接口应呈 45° 斜角,相邻接口错开 90°,确保密封均匀)。
- 机械密封(主流密封方式):
三、防腐蚀与材质保护
-
金属部件防锈
- 对于铸铁、碳钢材质的泵壳、叶轮,长期停用前需在泵腔内注入防锈液(或机油),转动叶轮使防锈液均匀覆盖内壁,再用盲板密封进出口,防止空气、水汽进入导致锈蚀。
- 若泵体接触过含酸碱的污水(如工业废水、农田排涝中的化肥残留),作业后需用弱碱性或弱酸性溶液冲洗(中和腐蚀物),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晾干。
-
非金属部件保养
- 对于泵体上的橡胶件(如密封圈、O 型圈),需避免接触油污、高温,定期检查是否老化(如变硬、开裂),老化后及时更换,防止密封失效。
- 自吸泵的吸水管若为橡胶材质,需检查是否有龟裂、破损,避免因吸程不足导致吸水困难。
四、特殊环境下的针对性维护
- 含泥沙较多的场景(如农田、工地排涝):缩短清洁周期,每次作业后增加冲洗时间,必要时拆开泵体清除叶轮、泵壳上的泥沙结块;可在吸入端加装滤网(孔径根据泵体口径选择,如 30-50 目),减少杂质进入。
- 污水、腐蚀性液体场景:优先选用不锈钢材质叶轮 / 泵壳(若为普通材质,需每次作业后用清水 + 中性洗涤剂彻底冲洗,每月对金属表面喷涂防锈漆或防腐涂层)。
- 低温环境(冬季或寒冷地区):作业后务必排空泵腔、管路内的积水,必要时向泵腔内注入防冻液(浓度根据最低气温调整),防止结冰导致叶轮、泵壳冻裂。
五、长期存放的泵体保护
若泵车长期停用(超过 1 个月),泵体需额外做好以下措施:
- 彻底清洁后,向泵腔内注入适量防锈油(或专用防锈液),手动转动叶轮数圈,使防锈油均匀覆盖叶轮、泵壳内壁及密封面。
- 用专用盲板密封泵体进出口,防止灰尘、潮气进入;若为自吸泵,需断开自吸装置与泵体的连接,单独清洁并封存。
- 定期(每 2 周)转动叶轮 1-2 圈,避免叶轮与泵壳因长期静置而粘连。
通过以上维护,可有效减少泵体因磨损、堵塞、腐蚀导致的故障,确保其在应急排涝时的流量、扬程稳定,延长泵体使用寿命(通常可提升 30%-50%)。维护时需参考具体泵体型号的手册,部分特殊材质(如陶瓷叶轮、合金密封环)可能有特殊保养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