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排量参数的核心标注与单位
移动泵车的排量(流量)参数通常以体积流量为单位,常见标注方式:
- 国际单位:立方米 / 小时(m³/h)、升 / 秒(L/s)(1 m³/h ≈ 0.278 L/s);
- 英制单位:加仑 / 分钟(GPM)(1 GPM ≈ 0.227 m³/h)。
例如:某防汛移动泵车标注 “排量 1000 m³/h”,即表示该泵在额定工况下每小时可输送 1000 立方米的水。
二、排量参数的确定依据
排量参数需根据实际作业需求计算,核心影响因素包括:
-
作业目标:
- 防汛排涝:需根据积水体积和排涝时间计算,公式:
所需排量(m³/h)= 积水体积(m³)÷ 计划排涝时间(h)× 1.2(富裕系数,应对突发水量)
例:10000 m³ 积水需 8 小时排完,则所需排量 = 10000÷8×1.2=1500 m³/h。 - 农田灌溉:根据灌溉面积、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周期计算,公式:
所需排量(m³/h)=(灌溉面积 × 单位面积需水量)÷ 每天灌溉时长 × 1.1(富裕系数)
例:500 亩农田(1 亩≈667㎡),每亩需水 50 m³,每天灌溉 10 小时,则所需排量 =(500×50)÷10×1.1≈2750 m³/h。
- 防汛排涝:需根据积水体积和排涝时间计算,公式:
-
介质特性:
- 含杂质介质(如泥沙水、污水):实际排量需比清水工况降低 5%-10%(因杂质占据空间或增加流动阻力);
- 高粘度介质(如原油):排量会随粘度升高而下降(需参考泵的粘度 - 排量修正曲线)。
-
扬程限制:
排量与扬程呈联动关系(见 “特性曲线”):同一台泵,扬程升高时排量会下降(能量守恒,高扬程下单位时间输送的介质体积减少)。因此确定排量时需同步匹配所需扬程,避免 “高扬程场景下排量不足”。
三、不同泵型的排量特性差异
移动泵车常用泵型(离心泵、轴流泵、混流泵)的排量范围及特点差异显著,需针对性选择:
泵型 | 典型排量范围 | 排量 - 扬程关系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离心泵 | 小至几十 m³/h,大至 5000 m³/h | 排量随扬程升高缓慢下降 | 高扬程场景(如远距离输水、山地灌溉) |
轴流泵 | 大至 1000-10000 m³/h 以上 | 排量随扬程升高急剧下降 | 低扬程、大流量场景(如城市内涝、平原排涝) |
混流泵 | 500-5000 m³/h | 介于离心泵与轴流泵之间 | 中扬程、中流量场景(如农村综合排灌) |
四、排量参数与其他参数的关联
-
与轴功率的关系:
排量越大,泵的轴功率(动力需求)通常越高(需消耗更多能量输送介质),计算公式:
轴功率(kW)≈(排量 m³/h × 扬程 m × 介质密度 kg/m³ × 9.8)÷(3600×1000× 泵效率)
例:清水(密度 1000 kg/m³)、排量 1000 m³/h、扬程 10 m、效率 80%,则轴功率≈(1000×10×1000×9.8)÷(3600×1000×0.8)≈34 kW,需匹配功率≥40 kW 的动力源(如柴油机)。 -
与效率的关系:
每台泵存在 “最佳排量点”(对应最高效率),实际运行时排量需尽量接近该点(通常为最佳排量的 70%-120%),否则效率下降、能耗升高。
五、选型注意事项
- 避免 “唯排量论”:排量需与扬程、介质特性匹配,例如:轴流泵排量大但扬程低,若用于高扬程场景(如山地排水),实际排量会大幅低于标称值。
- 关注 “额定工况排量”:厂家标注的排量通常为 “额定工况下的清水排量”,需确认该工况是否与实际需求(如扬程、介质)一致,避免虚标。
- 预留调节空间:若作业需求存在波动(如灌溉需变流量),优先选择排量可调节的泵型(如带变频控制的离心泵)。
总之,移动泵车的排量参数是 “能力指标”,需结合作业目标、介质、扬程及动力匹配综合确定,才能确保泵车高效、稳定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