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中国·贝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移动泵车官方网站!
工厂全景
24小时热线: 0570-3010606 15336738223
位置 :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技术新闻
移动排涝泵车在抗洪救灾时可能遇到的所有危险因素
2025-08-05
 移动排涝泵车在抗洪救灾时,作业环境极端复杂(如洪水湍急、积水浑浊、地形恶劣等),可能面临的危险因素涉及环境、设备、人员、次生灾害等多个维度,具体如下:

一、环境类危险因素

  1. 水文与地形风险
    • 洪水水流速度快(尤其河道漫堤、山洪区域),可能冲击泵车导致移位、侧翻,甚至被冲走。
    • 水下暗藏障碍物(如树木、石块、废弃建材、缺失的井盖、暗沟),可能缠绕泵体进水口、损坏叶轮,或导致泵车轮胎陷入、底盘被卡。
    • 作业区域地形泥泞、松软(如农田、河滩),泵车停靠时易发生轮胎打滑、下陷,甚至整车倾斜。
    • 周边存在陡坡、河堤、围墙等,可能因洪水浸泡、冲刷发生坍塌,砸压泵车或操作人员。
  2. 电气与易燃易爆风险
    • 积水区域附近有高压电线、配电箱、路灯等带电设施,洪水可能导致线路短路、漏电,积水导电引发操作人员触电。
    • 作业区域靠近加油站、化工厂、仓库等,积水中可能混入汽油、柴油、化学品等易燃易爆物质,遇明火(如泵车发动机火花、吸烟)可能引发爆炸或火灾。
    • 封闭空间(如地下车库、隧道)作业时,柴油动力泵车排放的一氧化碳气体易积聚,导致人员中毒。

二、设备类危险因素

  1. 机械与动力系统故障
    • 泵体吸入泥沙、杂物导致叶轮堵塞、卡滞,可能引发电机过载烧毁、发动机熄火,甚至泵体部件损坏。
    • 动力系统(发动机、发电机)因进水、受潮或燃油杂质过多,出现启动失败、运行中突然停机,影响排水效率并可能导致设备损坏。
    • 排水软管连接不牢固、老化或被尖锐物体划破,可能发生脱落、爆裂,高压水流冲击操作人员或周边设施。
    • 泵车制动系统、转向系统因进水、泥泞污染失效,行驶或停靠时无法控制,引发碰撞、侧翻。
  2. 附属设施风险
    • 电缆、油管因浸泡、碾压、磨损出现破损,导致漏电、漏油,引发触电或火灾。
    • 照明设备(如应急灯)在暴雨、积水环境中故障,夜间作业时视线受阻,增加操作失误风险。

三、人员操作与协同风险

  1. 操作失误与防护不足
    • 操作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,误操作设备(如未接地启动电动泵车、违规拆卸运行中的部件),引发漏电、机械伤害。
    • 未穿戴防护装备(如绝缘靴、安全帽、反光服),直接接触积水、带电部件或尖锐物体,导致触电、划伤、砸伤。
    • 疲劳作业(抗洪期间连续高强度工作)导致注意力不集中,出现误判断、操作迟缓,引发设备故障或人员意外。
  2. 协同作业混乱
    • 多人配合时通讯不畅(如对讲机信号差、指令不明确),导致操作步骤冲突(如一人未停机,另一人贸然清理泵体),引发机械伤害。
    • 作业区域未设立警戒区,无关人员(如群众、其他救援人员)闯入,被设备部件、高压水流误伤。
    • 与其他救援设备(如消防车、挖掘机)协同作业时,因避让不当发生碰撞(如挖掘机旋转臂撞到泵车、泵车软管缠绕其他设备)。

四、次生灾害与突发风险

  1. 自然灾害升级
    • 作业期间突降暴雨、雷电,雷电可能击中泵车或操作人员,暴雨导致水位骤涨,超出泵车排水能力或淹没设备。
    • 周边堤坝、水库出现管涌、溃决,洪水突然涌入作业区域,人员和设备来不及撤离。
    • 余震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(尤其地震后伴随洪水的区域),可能破坏作业环境,掩埋或损毁泵车。
  2. 化学与生物污染风险
    • 积水中含有工业废水、生活污水、农药、化肥等,可能具有腐蚀性、毒性,接触后导致操作人员皮肤灼伤、中毒,或损坏泵车金属部件。
    • 积水内存在病原体(如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)、蚊虫(如携带病菌的蚊子),操作人员接触后可能感染疾病(如皮肤病、肠胃疾病)。


五、其他隐性风险

  • 夜间或恶劣天气(暴雨、大雾)作业时,视线受阻,难以准确判断周边环境(如水位变化、障碍物位置),增加意外概率。
  • 泵车长时间高负荷运行,设备温度过高(如电机、发动机),可能引发部件过热烧毁,甚至引燃周边可燃物。
这些危险因素相互关联,可能叠加导致事故(如漏电同时遭遇水流冲击),因此需结合现场环境提前排查、动态监控,最大限度降低风险。